土壤温湿度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指标,它与植物的水分供应密切相关。当土壤湿度适宜时,植物能够顺利地吸收水分,满足自身生长和蒸腾作用的需求。如果土壤湿度过低,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。因为植物根系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细胞的膨压,导致叶片气孔关闭,光合作用减弱。长期干旱还可能导致植物死亡。例如,在沙漠地区,由于土壤湿度极低,植被稀少,只有一些耐旱植物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。
然而,土壤湿度过高也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。过多的水分会使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减少,导致根系缺氧。根系在缺氧条件下无法正常进行呼吸作用,会产生酒精等有害物质,对根系造成伤害。同时,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,容易引发植物根部病害。比如,在水稻田中,如果长期积水,水稻容易发生烂根病。
土壤温湿度的重要性:
土壤温度直接影响着植物种子的萌发。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都有其适宜的萌发温度范围。例如,小麦种子在15 -20℃左右时萌发较为顺利,而水稻种子则需要较高的温度,一般在30℃左右发芽快。如果土壤温度过低,种子的生理活动会变得缓慢,酶的活性受到抑制,导致种子萌发延迟甚至无法萌发;相反,土壤温度过高,可能会使种子的胚受损,同样影响发芽。
对于植物的生长阶段,土壤温度也起着关键作用。适宜的土壤温度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。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,良好的根系生长可以使植物更有效地获取营养。当土壤温度适宜时,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、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旺盛,根的生长速度快,吸收面积增大。以蔬菜为例,在温室栽培中,将土壤温度保持在20 -25℃,黄瓜的根系生长良好,植株生长健壮,产量也会相应提高。
此外,土壤温度还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。微生物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,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速度加快,释放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。例如,在森林土壤中,当土壤温度在25 -30℃时,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活跃,它们分解落叶等有机物,将其转化为腐殖质,增加土壤肥力。